法律咨询热线:

139-6811-6691

专业铸就信赖 · 律法守护未来

首页 >> 智仁经纬 >>智仁矩阵 >> 张拙悟道偈鉴赏
详细内容

张拙悟道偈鉴赏

微信图片_20250314110905.png

编者按

各位读者大家好,智仁“微矩阵榜”每周挑选一篇精品文章推送给广大读者:

本周推送:【归途回望】的《张拙悟道偈鉴赏》




《指月录》记载: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张忽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张拙,是一位秀才,生卒年不详,他去参访石霜庆诸,石霜问他:“秀才,何姓?”他说:“姓张名拙。”石霜借机问道:“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张拙听了石霜一问,当下有所省悟,就写了这个著名的偈子呈给石霜庆诸: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张拙因何而悟?张拙因石霜借机问道:“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而有所悟。或可推测张拙是因为石霜的话悟到“巧”与“拙”性空不可得,悟得二性空,而证入不二法门。真的如此吗?这只有张拙自己知道!

这个偈子形神俱美,有漂亮的文采,也有深刻的禅意,反映了张拙悟道的境界,同时展现了禅宗出世与入世的两个层面。这个偈子通俗易懂,内容深刻值得禅宗爱好者反复吟咏。

照属于境界般若,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的照是同一个意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明月普照大地的境界。悟道者明心见性,其自性的光明可以逾于日月照见天地,照遍人间每一条河每一粒沙。明心见性也可照见天地与我同源,万物于我一体,作为六道众生的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达到以上境界是因为修道者已经达到一念不生的寂静圆明正心正念状态。即便有以上境界,但只要起心动念六根的见闻觉知就会如同乌云遮蔽自性光明。

烦恼性空,烦恼与菩提无异象,若生破除烦恼之心则是生妄心只是徒增烦恼罢了。真如法性即佛性,人人具足,只是被见闻觉知的乌云覆盖罢了,趣求真如便是头上按头以佛求佛的邪行罢了,真如在自性中求一切向外趣求皆属外道。

缘有善缘恶缘,人生在世所遇境遇也会有顺有逆,对顺境不生贪爱对逆境不生嗔愤,如此便可随顺世缘,心无挂碍了。人莫不贪生怕死,要了生死,必须空生死,只有无生才能无死,无生死即是不入轮回,趣向涅槃。

张拙这个偈反映的是悟道状态,还没有达到证道的状态,虽然可以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可照天地,但还没有六根清净,见闻觉知的乌云还会覆盖自性光明。一念不生心如墙壁方可以入道,所以一念不生是入道的起点不是终点。随顺世缘心无挂碍同样也只是入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从心无挂碍,到究竟涅槃还有还有漫长的过程。

张拙这个偈子随缘世顺的处世境界超越了儒家的处世的境界。孔子在《论语》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指出了,人处于逆境不生嗔恨的行为要求。子思在《中庸》所说的“素福贵行乎福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提出了随缘世顺的行为要求,但对处世者的内心没有提出要求。张拙不但提出随缘世顺的行为要求,还提出了无挂碍的心理要求,其处世境界明显更高。“涅槃生死等空花”的境界与道家把死亡称作“按时处顺”,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拙这虽然是一个悟道的偈子,但因为其通俗易懂,把它当作一首七言律诗来读也同样优秀。

因为我特别喜欢张拙随缘世顺无挂碍的处世之道,所以为大家解读与大家分享!



咨询电话:13968116691

电话:(86)571-87335710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90号东部软件园科技大厦B座20楼

邮编:310012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