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大器晚成不是大器免成编者按 各位读者大家好,智仁“微矩阵榜”每周挑选一篇精品文章推送给广大读者: 本周推送:【归途回望】的《是大器晚成不是大器免成》 帛书《道德经》的出土无疑给《道德经》的研究带来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北京大学高明先生认为:“近古必存真”,帛书《道德经》的年代更接近于老子生活的时代,其用字、用词语序等更接近与老子一书的原貌,必然也更洁净与老子的思想。这样的观点似乎赋予了帛书《道德经》现行《道德经》的工具。河上公本和王弼本《道德经》四十一章中的“大器晚成”,在帛书《道德经》乙本中书写的是“大器免成”(帛书《道德经》甲本此处残缺)。 现在网络在推销帛书《道德经》一书的时候便宜此为噱头,表明帛书《道德经》与现在《道德经》通行本的不同,暗示通行本被篡改要获取《道德经》的真义必须学帛书《道德经》,于是我便买了一本帛书《道德经》。不管这本书的质量如何,至少使我对帛书《道德经》有了了解。 把现在通行本《道德经》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的“大器晚成”,改成“大器免成”与本章的其他内容更协调:真正的“大器”没有“器”的形状,“大器”不成其“器”用“大器免成”是极为恰当的,与前面的“大方无隅”和后面的“大音希声”十分和谐。“大器免成”必“大器晚成”似乎更符合老子的思想,况且“大器免成”来自于真实出土的两千年前一千的文物,这似乎可以成为《道德经》被认为篡改的铁证。 当我仔细阅读帛书《道德经》的时候对以上所谓的铁证产生了怀疑,帛书《道德经》乙本中有多处明显错处,如“美之为美,斯恶已”,“人之所恶”的“恶”字在乙本中都为“亚”字;“终日行”的终字在乙本中都为“冬”字。这些字无论是帛书《道德经》甲本还河上公本、王弼本都为“恶”字、“终”字,乙本中出现的“亚”、“冬”等字可以为错字。出现这种错误的最大可能是提供给帛书抄写者的《道德经》有残缺,而抄写者又非研究《道德经》的大家无法补正导致的。 “大器晚成”的思想和《道德经》四十一章的思想也不违背。帛书《道德经》多处出现这样的错误,使我产生了这样的怀疑:提供给抄写者的《道德经》原本是“大器晚成”,只是由于“晚”字残缺成了“免”字,所以帛书《道德经》一本才会出现“大器免成”。 怀疑只是怀疑要证实这样的怀疑必须找到确证。 我想到了1993年在我国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比帛书《道德经》更早的《道德经》竹简,如果有这一章的内容可以解决这一怀疑,可惜出土的竹简只有《道德经》的一小部分没有该章的内容。 我又想到了《韩非子》中有《喻老》《解老》两篇,它是否可以找到我要的答案? 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把老子和韩非写在一个列传中,司马迁认为韩非思想理论基础是黄老思想: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其大意为: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其大意为: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虚无,顺应自然,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无所作,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 韩非是司马迁所认定的懂得老子思想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他所著的《韩非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韩非所读的《道德经》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他所读到的《道德经》肯定比帛书《道德经》更接近老子《道德经》原本。 所以只要能在《韩非子》《喻老》《解老》篇中有《道德经》四十一章的内容就可以解决我说提出的怀疑。 谢天谢地《韩非子•喻老》中解释了《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向关内容,借此可以确定《道德经》原文应该是“大器晚成”而不是“大器免成”。 《韩非子•喻老》:“篇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其大意为: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任何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起兵伐齐,在徐州打败了齐国,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地会合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让小事妨碍自己的长处,因而能有大名;不过早表露出来,因而能有大功。所以《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稀声。” 韩非在《喻老》篇中确确实实用楚庄王的故事,来解释《老子》“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可见《老子》即《道德经》中的内容是“大器晚成”不是“大器免成”。 可悲!帛书《道德经》的抄写者因为提供给他抄写的《道德经》残缺,把《道德经》中的“大器晚成”抄成了“大器免成”却成了人们吹捧帛书《道德经》的噱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