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热线:

139-6811-6691

专业铸就信赖 · 律法守护未来

首页 >> 智仁经纬 >>智仁矩阵 >> 欲慎其终,必追其远
详细内容

欲慎其终,必追其远

微信图片_20250314110905.png

编者按

各位读者大家好,智仁“微矩阵榜”每周挑选一篇精品文章推送给广大读者:

本周推送:【归途回望】的《欲慎其终,必追其远》


欲慎其终,必追其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一般的书籍,都将“终”解释为父母寿终,指办丧事。追远解释为追思远去的祖先。整句话的意思: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思怀念远代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日趋淳朴忠厚了。这个解释认为,古人用这一句强调孝道。


南怀瑾老先生对此解释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慎终追远的“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下面是他的论述: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而来的。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做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要注意这个因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将来可能坐牢。后面的牢狱之灾源自于违法的生意,所以菩萨怕的是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有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就要慎重。


我认为南怀瑾老先生这一解释更符合曾子的原意。我们看曾子的这一段话。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秦伯篇第三章)。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起来,说:你们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因为生病手脚发抖),是不是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同面对万丈深渊,如同脚踩薄冰。从今往后,我知道可以免于祸害刑戮而得善终了,学生们!曾子的这段话强调,行为的小心谨慎,和善终的关系,与“慎终追远”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每个人做每一件事都能事先考虑其后果,民德可以归厚。”比“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思怀念远代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日趋淳朴忠厚了。”的解释更合理。


讲到因与果,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会有太多的故事讲述,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的恶果。但小说中的因讲得会很远,有的说的是前世的因与今世的果,这种讲述已经属于宗教的范畴。《论语》所讲的慎终追远,是要追究较远的因,什么事情都要强调一个好的开始,“慎终追远”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就如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


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为许多曾经的企业老板辩护过。还有的是在地方红极一时的老板。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在为他们辩护之余也和他们讨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但他们为自己分析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因----自己的行为,强调的都是外在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够探究自己很久之前某一不当的动因与最后犯罪之间的联系。


某老板姓俞,曾经有数十亿的资产,后面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骗取银行贷款、信用证、票据承兑,行贿等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涉案金额几十亿元。俞老板麾下原来有三十几家企业,企业资产也有近百亿元,是当地的红人,曾经让无数的人羡慕过。我问他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他说企业扩张得太快,加上房地产市场不好,资产缩水,银行贷款到期需要还贷,为了不失信用借高利贷归还贷款,但是借高利贷只是作为短期周转资金,等银行发放贷款以后立即归还高利贷。可银行不守信用,贷款归还以后不再放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背上了高利贷。原指望公司能够在新加坡上市,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功亏一篑上市没有成功,高利贷就无法归还,最后资金链断裂,造成数十亿的个人借款,和数十亿的银行资金无法归还,最终结果成为了今天的罪犯。


我听俞老板的自我分析,实际分析都是果,不是因,所谓的因指的是自己种下的因不包括外部的环境。通过案卷材料,可以看出俞老板对财富的追求,绝对非常人能比,为了创业不择手段。他信奉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的“不择手段”这句话。但是不知道马丁·路德这句话是:“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他把这句话拦腰一刀,砍去一半,只用“不择手段”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笔者看到与老板赚到的第一笔钱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用三千万元的价格将一幢价值六七千万的房子买下,一笔生意就赚了数千万元。这使得俞老板坚信,用不正当的手段,赚钱更容易。他法律上的无知更使得他变得无畏,行事果断不怕担风险,多次成功,让他认为这是他发财的必由之路,实际早已经为最后的失败,埋下祸根。第一次的成功让他得出了用不正当的手段赚钱更快,在他内心有了走捷径发大财的动这就为最后坐牢种下了恶因。这是慎终追远的典型的反面教材。


像这样的老板在企业界不是个例,所以最后从老板变成罪犯的也不是个例。他们犯罪要追究那个远处的因,都可以用《中庸》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小人行险以侥幸。”这里的“小人”是跟君子相对的名词, “小人行险以侥幸”这是很大一部分人,做人做事都走的路线,所以失败很多。“行险”,偷巧是行险,耍花样也是行险,投机走捷径都是行险,他们都想侥幸而得之,占便宜,一有机会就想占便宜,侥幸而得到,不劳而获最好了。


我问了很多最后坐牢的老板,以前做事很稳重,后面怎么变得激进,好高骛远呢?也有老板能够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创业取得初步的成功以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发生了偏差,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然后政府官员有做大做强的鼓动,做强不能一步达到,那就先做大。另外,赶时髦参加什么总裁办的学习,教授们鼓吹,上等人怎么用逼人的钱来赚钱,要学会用经济杠杆,这样赚钱的速度才会快,种种运用经济杠杆,借用人家的钱赚钱的成功事例,说的听课的人热血沸腾。但很少有教授会告诉他们在使用经济杠杆的时候风险也被放大,资金链断裂几千万的资金缺口可能会导致数十亿的资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如果“慎终追远”他们最后坐牢是因为他们追求快速赚钱而侥幸行险。《中庸》中的这一句“小人行险以侥幸。”可以概括这一类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因。


一个人开始做生意就成功不是一件好事,这样会使他失去自知之明,会使他思想膨胀,更容易促使他侥幸以行险,最后跌大跟斗。相反做生意开始时遇到挫折,可能会使他以后做事变得稳重,不愿冒险,不一定会有大成就,但是不会摔大跟斗,至少可以免于牢狱之灾。


某一厅级干部因受贿被追究刑事责任,笔者是他的辩护人。他出生农民家庭,他们家族好不容易出一位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分配工作以后,工作积极肯干,工作能力又强很快的到领导的赏识,并走上仕途。他可谓根红苗正但最后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们不分析外部因素的诱惑,如果从他内心因素来分析,这个犯罪的果在没有当官之前就已经种下。他出生贫困,立志摆脱贫困,他把当官作为摆脱贫困发财的一个途径,“当官为了发财”这在他很早之前在内心种下的因,就已经决定他罪后坐牢的果。


欲慎其终,有一个好的结果,必追其远,在远处就种下一个好的因。民间流行一句话“当官不为发财,打死我也不来”。很多人当官的因就是为了发财,在内心已经种下这种因的人,如果没有当官,那是他们家祖上积德,如果当官结成恶果那是必然。


如果一个人在当下做每一件事都会考虑,将来的后果,那么老百姓的道德就会归于淳厚了。这才是曾子要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原因。



咨询电话:13968116691

电话:(86)571-87335710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90号东部软件园科技大厦B座20楼

邮编:310012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