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孤独为清净编者按 各位读者大家好,智仁“微矩阵榜”每周挑选一篇精品文章推送给广大读者: 本周推送:【归途回望】的《化孤独为清净》 化孤独为清净 《维摩诘经》中有一段话:“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来自不同天界的人(来自不同天界的不一定是人只是姑且称之为人),面对用同样的珍宝器皿同样的食物,但因为每个人的福德不同,他们所吃到的食物的感受大不相同。 读到这段文字,我感受特别深刻。有一段时间到饭店吃饭,时兴上一盆用玉米粉做的羹,大家称赞羹好吃的时候,我只是皱眉头,热情的服务员要为我也兜一碗,我连忙拒绝,因为这种用玉米粉做的羹小时候吃怕了。人们面对的是美味的时候,我面对的是小时候的艰难困苦的回忆。因为粮食不够吃,在玉米下山之后,晚上都会吃这种玉米羹,玉米羹很薄,为的只是可以少加点玉米粉以节约粮食,这种羹吃多了看到就怕。同样的食物,每个人的福德不一样,对同样食物的感受大不相同。 年轻人赚钱十分辛苦,幻想着有一天可以不干活也有钱拿,那该多么幸福啊! 退休了,不用干活,有退休工资好领,有的人的退休工资甚至比在职的人员的工资还高,这可不就是年轻人梦想的幸福啊! 退休后幸福吗? 不一定! 前一段时间去了一趟一家不错的养老院,大好的天气,一群老年人在晒太阳,没有交流,没有言笑,一片落寞和孤独,没有生气,这一幕很难和幸福联系起来。 “不干活、有工资拿、衣食无忧”这本该是一种幸福场景的描写,但呈现在一群老年人面前,他们感受到的不一定是幸福,他们感受到了孤独,这种孤独感如果不能解脱,它们的心灵感受不是衣食无忧的幸福而是孤独无依的痛苦。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已经陆陆续续地退休,在这样的家庭独生子女是常态,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剧,退休的父母没有子女的陪伴也成了社会的常态。作为六四年出生的我也步入了退休的年龄,在与同人的交流中这种老来孤独无依的担心已经发生并有蔓延之势。特别是在看到我们上一辈的老人对我们子女表现的无比依恋之时,不禁感叹你们现在老了有我们陪同,等我们像你们一样老的时候又有谁陪同呢? 修道之人离世唯恐不远,入山唯恐不深,究其原因就是为了远离人世的纷扰,找一个没有干扰的清静之地修身养性。这种没有人干扰且衣食无忧的状态,确实可以成为修身养性之人的大好时机。 退休了,有的人为了排遣孤独无聊的生活,约伴旅游度假,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有的人更是整天手机刷短视频,这更是孤独无法排遣的结果。 我女儿是发展心理学的博士后,可是她研究的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我对她说我们中国现在更需要的是老年发展心理学,我们女儿说这种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投入,人才培养的投入,资金的投入等。现在我们国家这项研究没有起步,要靠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老年的心理发展问题目前来看并不现实。 在退休后的余生中,自己的人生是否幸福吉祥,靠的只有自己,每个人都可以修身养性,儒、道、释三家都有静修之道。通过修炼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等到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做到心无挂碍,孤独就可以转化清净。等你内心清净之时,就代表着你的内心纯净、安宁和解脱,这种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可以通过修炼达到,也只有通过修炼而达到。 退休后余生幸福与否,主要不是看有多少财富,关键要看你的内心是否强大,能否把孤独化为清净。 佛说,心净,则国土净,如果内心清净,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将宁静而美好,你的生活将会幸福吉祥。 为了余生幸福安宁的生活,修身养性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