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热线:

139-6811-6691

专业铸就信赖 · 律法守护未来

首页 >> 智仁经纬 >>智仁矩阵 >> 心若明镜
详细内容

心若明镜

   

毛贯忠

禅宗传入中国以后不久,便在中国广泛流传,其原因之一就是禅宗思想与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及其相似,故而容易被中国人接受。近日读《庄子﹒应帝王》“致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一句时感叹,道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竟然如此契合!禅宗又称为心宗,禅宗最有名的比喻就把心喻为明镜,然而这不是禅宗独家所有,道家亦是如此。

“致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庄子﹒应帝王》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是:得道的高人他们用心像明镜一样,毒蛇也罢粪便也罢它也不拒绝,美女也好珍珠宝贝也好它也不欢迎,外物来时自然映照,外物去后不留痕迹,内心无丝毫留藏,这样可以应对万物,不被万物所伤。

这段话如果不告诉你是庄子里的话,说是哪位禅宗大师所说,大家一定会相信,因为这段话无论是文字表达还是思想内容都与禅宗没有差别。 

禅宗大师把心喻为明镜,最有名的是神秀大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道家和禅宗,都把心喻为明镜是因为,明镜能照见天地万物,而心无分别,这种境界便是得道之人的境界。《庄子﹒应帝王》中的不将,不迎表明的道之人心如明镜,心无分别,无论美丑,无论高贵或低贱即不抗拒也不欢迎,均能朗朗照见。“明镜谁嫌差别像?空山自答合同音”(《宏智广录》卷九)这是禅宗的表达方式,禅宗强调明镜映照万物,不因外物差别而有所偏颇。这是道家与禅宗共同强调的无分别的平等心。

心如明镜,照境的心,无论境物美丑,心无分别,对美好的境物不贪恋不执著,对丑恶的境物亦不嗔恶不执著,这样可以内心无贪亦无嗔,这就是不被外境污染,内心无所留藏,这就是内心清净。外物来时即照,外物去时不留,这就是得道之人的处世风格,事来则应,过去不留。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住而生清净心。

心能胜万物,而不被外物所伤,这与禅宗所说心能转物,而不被物所转,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心无分别,对美境不贪,对恶境不嗔,外境离去,内心不留丝毫痕迹,这便是内心清净。所以明镜还是明镜,不为外物所伤。如心有分别,执著与美境心便生贪,执著与恶境心便生嗔,心有贪嗔,即为污染,污染留藏,便心有所伤,心有所伤得道之人便失了境界,这就如同明镜蒙尘,明镜蒙尘即非明镜不能照物,更无用说照彻天地了。所以神秀大师告诫,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按庄子的“致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或者按佛家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修炼,方法相同,效果相同。

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有一句名言:“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诚不欺我也!

大珠老和尚,所说儒、道、释三家用之即同,执之即异诚可信矣!


咨询电话:13968116691

电话:(86)571-87335710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90号东部软件园科技大厦B座20楼

邮编:310012

seo seo